金博會楊玲巔峰講話——中國牛市需要什么樣的經濟?
前文闡述了我們未來對市場樂觀的基本面之一,貨幣持續寬松給股市帶來的大類資產重配的機會。馬上就有朋友說松貨幣并不一定就是牛市,當然不一定了,為什么呢?因為經濟如果持續不好,那么放貨幣就算短期市場上漲,但是最后股價沒有盈利支撐,最后全成了泡沫,泡沫一定會破滅。所以,A股到底是曇花一現的行情,還是長牛,關鍵點就是中國經濟。
未來6.5%-7%的GDP增速,穩住就夠
一定要回到GDP9%-10%的高位增速才能有牛市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認為在未來持續寬松貨幣的驅使下,經濟不需要重回高位增長才能重現牛市,只要穩定住,不會有低于預期的情況出現就夠了。你能夠穩在6.5-7之間就夠了,我覺得這是一個觀點,大家要理清楚什么呢?因為前提還有有松貨幣,第二從資本上的定位來講,政策紅利會源源不斷。因為你現在經濟很糟糕的情況,其實它已經反映在市場的估值上了,銀行股的估值為什么這么低?有些周期股為什么那么低?已經反映在市場了,所以只要不會出現超預期的經濟失速下滑,在松貨幣的前提下是有前景的。從增速來講,其實穩住就OK了。
剛剛過去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制定了實現在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未來5年的GDP平均增速要保持在6.5%以上的目標。很簡單,只要GDP增速不低于6.5%,都是符合預期的。銀行股的估值為什么這么低?大部分周期股估值為什么這么低?因為已經將增速下滑反映在估值了,所以只要不出現超預期的經濟失速,6.5%-7%的增速至少是能穩住未來的市場的。我們覺得這一點,大家要清楚,所以最近公布GDP6.9%,雖然為2009年以來首次破7%,但是市場并沒有出現暴跌。
中國經濟會崩盤嗎?肯定不會
什么才是經濟崩盤?GDP從6.9%掉到6.8%還是6.7%,都不是崩盤,這叫穩住,符合預期。崩盤的意思是GDP一下子掉到5%甚至以下,未來有這種可能嗎?我們認為,除非同時發生房地產、外匯市場和主權債務危機,才會發生這種最壞的可能。
先看房地產,原來大家比較擔心的就是房地產會不會出現比較大的崩潰式下滑,現在看來這種概率很小。我們國家的房地產和美國的次貸危機情況不一樣,美國的次貸危機是窮人低息借錢買很多房子,杠桿率很高。中國不是,一來中國買房的借貸率并不高,常常是富人很多房,一般老百姓也就是自住房;二來中國人的習慣很少愿意降價拋售房產,即使發現房價漲不上去了,大家大不了拿在手上收租。所以中國房地產雖然告別了暴漲時代,但是也不太可能出現崩盤。事實上,今年貨幣稍稍一松, 10個以上的大城市房價重新上行,所以中國房地產不會崩盤。
第二是外匯市場,8月份的時候市場大幅調整,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幣稍稍貶了一下,一下子大家就嚇住了,覺得可能是不是經濟要崩掉,資本外逃,中國就不行了。事實上很快就匯率和市場都穩住了。目前中國央行大概是最豪的財主,手上還有3萬多外匯儲備,與當年東南亞危機中的泰國那些效果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再加上我們資本項目下并未開放,所以,未來人民幣幣值不受控制,大幅度貶值的概率非常低。
第三,目前雖然地方債務率比較高,可能有點危險,但是從中央政府,從國家層面來看,整體債務率是可控的。今年3-8月份,財政部陸續推出地方債置換計劃,將當年到期的3.2萬億元地方債置換為中長期債券,既為地方政府債務和城鎮化建設債務提供了轉化與解決的空間和時間,也節省了2%-3%的利息支出。所以,這塊問題至少現在看來也是可控的。
綜上所述,中國同時爆發這幾個問題導致經濟崩盤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
改革進行時,經濟未來值得期待
貨幣寬松會造就短期的牛市,但是,若長期得不到經濟的支撐,也就是泡沫一現,很難走的長遠。這時候的關鍵就是中國經濟,中國經濟還有沒有未來,決定了中國股市到底是泡沫牛還是長牛。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是大有未來的。這個未來取決于改革。我們認為改革正在見效,這樣大概是我們目前和大家分歧最大的一點。好多人都說改革沒有見效,改革有什么用呀,反腐力度這么大,弄得好多人都不敢干活了,最近市場風險偏好急劇下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場對改革預期一定程度的失望與落空。
對于改革,我們認為此輪改革的邏輯和上一輪改革的邏輯不一樣,此輪改革的邏輯是“破“,打破束縛,打破壁壘、簡政放權而非政府給企業政策福利!
我們去微觀調研,發現哪一類的企業最苦惱,房地產企業很苦惱,大都房地產企業的模式是靠政策的不斷扶持,現在沒有了就比較郁悶。那么哪一類的企業比較開心呢,就是完全靠市場拼殺出來的那類型,最典型的就是互聯網企業,不管是阿里還是騰訊,或者其他的互聯網企業,都是靠著對市場的敏銳嗅覺,提供有競爭性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做大做強的。中國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這類企業。
還有比如以前很多不讓干,或者說只讓某一些有特殊牌照的企業干的事情,現在這些壁壘給你打破,誰有能力誰來干。一旦做大了市場,政府就給你牌照。比如某某專車、某某金融……包括我們私募行業也是這類典型例子,原來都是不敢想的事情,現在被不斷地打破并承認。
很多人說我不要看微觀,個體不能代表全部,能不能證據再充分些?證據我們也有一點點,中國以前第二產業占比比較高,現在正慢慢往下掉,第三產業在GDP的貢獻占比最近已經超過了60%。前些年,說起經濟轉型,由投資和出口拉動轉為消費拉動,大家都不太信,事實上已經開始慢慢轉變,10月份社會零售總額增長10.9%。
如果只看到潛力,沒有看到實際情況,可能是過于樂觀;只看到潛力,但已分析了實際情況,則是有依據的樂觀。我們樂觀的依據,因為中國經濟結果其實在悄悄的轉型,只是可能大家的感覺不太明顯,這就像原來那個大高個現在搖搖欲墜,現在這邊有個小朋友慢慢長大,所以從總量上還看不出來。我們預計未來的一兩年之后,你就會發現這個小朋友長得開始粗壯些了,開始能夠撐起一小片天了,而且這個速度我們覺得還是比較快的。所以,對中國改革和經濟的未來,我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于公開渠道的,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一切與產品條款有關的信息均以產品合同為準。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