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投資萬凱航:科技是供給創造需求,長期看好科技
以下為演講實錄:
非常感謝主辦方邀請,我們很榮幸有這個機會跟在座各位嘉賓分享一下我們一些策略觀點,我們的世界觀,一個公司的策略一定包含了它的價值觀、世界觀。
2018年是很熊很熊的熊市,我們進行了很多思考,思考的想法是什么行業能夠在今年跑出來。什么行業能夠持續跑出來?去年從債市看,4、5月利率往下走,利率債從去年牛了大概9個月,從資產輪動的角度,債市牛9-12個月一般會傳到股市,但不同的是去年信用債爆得更厲害。信用債直到去年10月份才見底,下滑的速度還不是那么明顯,但能夠得到一個比較輕易的結論,股票市場今年會得到輪動。但當時我們不能確定的是1月份還是3月份,能確定的是今年大概率能夠得到輪動。我們公司內部自己的劃分,科技類、消費類、周期類都有機會。
往長了看,看3年、5年,到底應該看好消費、周期、還是科技?這時候要考慮深層次的中國發展的問題。為什么2017年中國提出一個口號叫做“高質量發展”,數量型經濟往質量型經濟走?本質的原因不僅僅是金融周期達到了一個相對高的位置,去年討論了非常多的杠桿周期,是不是把六個錢包都掏得差不多了?金融本身是一個工具,工具是可以調節的,跟估值一樣。40倍是頂還是50倍是頂?這純粹是一個藝術,猜不到頂,能得出的結論是金融周期在比較高的位置,如果這個結論沒有錯,在未來5-10年相對而言是比較弱的。從消費角度看,看消費結構、消費人口。人口跟工具不一樣,沒法控制。根據統計局數據,60后大概有2.2億,70后2.2億,80后2.2億,很穩定。但計劃生育以后90后掉到1.7億,00后1.6億不到,2013年放開二胎,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2018年出生人口1500萬,高峰期達到1800萬,但已經下來了。估計今年豬年大家生得比較多,按1500萬算,大概1.63億。人口在10后穩在1.6億左右,20后是90后生的,90后相對80后人口下滑了22%,00后相對90后下滑7%。
在座的都是消費者,我們都能夠體會到自己這輩子花的錢最多的時候,應該是30-45歲,因為上有老下有小,要掏的錢是住房、交通、醫療、養老、教育,更明確的數是30-40歲,悲催的中年人,花的錢是最多的。根據統計,1991年出生的人往前累計滾動10年大概2.28億,從1991年到現在接近30歲,未來30-40歲的人口會從2.2億下滑到1.6億。下滑速度每年很穩定的2到3個點,加速期在1995和1996年,從這個時間點往后10年看,集中消費人口30-40歲的會下滑30%。這意味著你是一個很牛的企業,在一個減量市場下,什么都不做,保證收入穩定情況下,市占率也能相應有較大幅提升。在消費行業里,要選出比這種市占率提升速度還快的公司,我們認為難度是大的。
所以,我們長期看好科技,這是第二個結論。科技不依賴于人口,是供給創造需求的。如果沒有這個供給,根本沒有這個需求,比如沒有3G、4G,不會創造出這么大的游戲、視頻的需求。
今天我演講的標題前面是“蓄勢”。為什么說蓄勢?站在去年底的角度,估值都很便宜,所有都有機會。那么便宜的情況下,今年一季度已經把去年的坑給填了,在這個位置上,它便宜嗎?我覺得要根據業績來看。我們所跟蹤、研究的科技領域或者科技相關的,包括醫藥,在未來幾年都有業績的兌現,估值不是問題,不要漲太快就可以。
單看一季度,A股是牛市,單看過去一年A股是振蕩市,振蕩市意味著利多和利空之間發生了變化。2018年有幾大利空,現在看已經發生反轉。
第一是從去杠桿到穩杠桿。去杠桿本質沒有錯,但猛烈去杠桿容易造成信用危機,進而導致系統性風險。去杠桿什么時候變成穩杠桿?去年7、8月份基調有變化,四季度基調完全發生變化。
第二是美聯儲加息縮表。美國正值壯年,去年加了四次息,背景是特朗普減稅,所得稅35降到15個點,企業利潤大幅回升。美國去年的牛市很大部分是因為減稅造成的,反過來看今年,昨天美股又跌了,看美國的加息點陣圖,不是停止加息,是12月份有降息概率達到54,1月份降息概率達到62%。去年2年期、10年期曲線倒掛,昨天發生3個月的曲線和10年期倒掛。美國在往下走,從歐洲、法國的指標看,也再往下走,現在是全球同步衰退,全部同步衰退,戰術上應該休息。
第三,今年貿易摩擦的緩和是必然的,美聯儲加息的緩和,降息明年看起來是一個開始。美聯儲的降息,另外一個側面反映經濟真的是往下走了。純粹從經濟邏輯找投資機會很難,應該更多從產業邏輯找。
第四個是民企喪失信心,這跟去杠桿有關系,不再多說。
再看另外兩個利好。2018年國家開始減稅降費,以往財政刺激總是走基建。2015、2016年鼓勵三去一降一補,2018年不一樣,比如今年兩會說赤字率上升0.2個百分點,還要減稅,國家只能壓縮自己的開支,不光是政府一般性開支,還要想方設法把各種開支降下來。我們不再依賴于基建和地產,依賴的是市場經濟,但怎么搞市場經濟?一定是制度上配合。今年2月份提出“金融供給側改革”,要為高質量經濟發展做服務,未來幾年會發現,所有的政策都會往這方面傾斜,科創板僅僅是第一步。未來幾年,房產稅的落地、證券法的修改,是必然的,今年整個市場的導向會往好的方向走。
我們更關心的是在3100點左右,未來的核心驅動力一定是業績,估值修復已經接近尾聲,貨幣不可能放特別多,衰退型的寬松在資本市場的預期打得比較充分,要關注的是未來幾年到底有什么行業能夠持續給我們貢獻業績。
我們研究發現,剛才說的是人口結構,現在研究的是工程師結構。2002年到2017年畢業的高校生8600萬,2002年到2017年通過工程師紅利造就了不少偉大的企業,耳熟能詳的華為、騰訊,這都是依賴于廉價的工程師。未來,一來有這個紅利,這個紅利在2030年還是持續的,背后的條件是90后,尤其是00后,上大學會變得更容易,工程師紅利是支撐我們高質量經濟發展最基礎的原動力。
回顧整個A股走勢,在2007年之前,上上輪是WTO的周期,走得最強的是輕工、出口,2009年之后走得最強的是房地產相關的,汽車、家電。2013年之后曾經走過TMT牛市,但回頭看5年后創業板跌回原位,很多企業的盈利不堪入目,很多造假或者亂并購,真正跑出來的依舊是地產相關的產業鏈,白酒、家電。過去十年這些行業是不敗的,展望未來五年,我們認為是科技行業。
一.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業。第1個關注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僅僅是中國自己在干,美國、歐洲、日本都在干,所不同的是中國政府通過大額補貼發展國產車行業。有利有弊,弊端是今年、明年國內新能源補貼退坡時會造成國產車銷量不景氣的預期。它不是一個成熟的產品,好處是把整個產業鏈做起來了,現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核心環節,我們幾乎都具有全球競爭力。不管是日系、德系、韓系、法系、美系都在跟中國一流或者二線電池廠合作,全球最大的電池廠松下、LG、三星、特斯拉都在中國建廠,整個產業留在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全球汽車一年銷量大概1億部,新能源2017年大概100萬部,去年中國多一點,加起來全球不超過150萬部。按各個車廠的規劃,2025年滲透率達到20%、30%是預期內,屬于正常發展。這個數會達到500甚至1000萬,這個幅度是很難估的,取決于科技達到什么水平,續航里程、公共充電樁達到什么水平。
高端制造業第2個關注的是5G產業。投資者都比較清晰的認識到它是怎么回事,第一波就是純抬估值。5G今年下半年開始投放,2020年、2021年、2022年是5G建設的高峰期。5G時代跟4G時代完全不一樣,4G時代終端應用跟進有時間差,設備在前終端在后,應用在更后面,5G時代齊發。比如終端手機只要換一個射頻芯片就可以變成5G手機,內容端5G相對于4G,速度提升了10倍以上,延遲縮短了10倍以上。有兩個典型應用,第一個是視頻游戲;第二個是高頻交互的智能駕駛、輔助駕駛。第一個智能應用中國比較容易實現,4K、8K超清電視,廣電2月份產業發展中已經提到這個。第二個是游戲,騰訊發了一個騰訊云,但我個人認為還是不如谷歌云來得猛,整個游戲產業,如果仔細研究,除了手游,端游分兩個陣營,不考慮PC的。一個陣營是索尼主導,一個是微軟主導的Xbox,你要玩游戲先得買硬件,整個生態是鎖死的。索尼做得最好,有很多獨占的游戲,繞開硬件,把所有硬件繼承在云端,像Netflix一樣,Netflix通過亞馬遜云給全美提供4K超清電視,通過云計算,但走的是光纖。谷歌所通過4K視頻提供給你,把所有計算功能放在云端。比如在座各位建個群,在群里發個鏈接,就可以玩MBA游戲,不像過去還要拉個人到家里玩。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應用場景,這個場景相當于重度游戲的頁游化,帶來的巨大結果是游戲的爆款很厲害,因為一個鏈接發給你你很可能就消費。過去還得去IOS榜單上查查最近流行什么游戲,游戲廠商要進行很多刷榜和營銷行為,以后最受益的肯定是平臺。
二、受益于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先進制造。一是里面有自動化設備,更多是出于人口的角度,勞動力人口是下來的,更多是要機器替代。二是自主可控。這個行業我們的產業分析下來,在硬件環境,消費電子、工業電子、醫療器械,各個行業的技術達到了,都在進行進口替代,背后也是自主可控。這些行業有海外壟斷的還是很多,我們還是有很大的空間。三是云計算。美國90年代搞了PC,2000年搞了互聯網,2009年移動互聯網,2011年云計算,2017年人工智能,2018年分布式人工智能、嵌入式計算,產業非常清晰。中國一直以來是在跟隨美國科技的路線,中國有龐大的用戶基礎,所以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是全球第二梯隊的。我們在互聯網時代誕生了偉大的騰訊,移動互聯網它還很牛,移動互聯網時代誕生了華為、小米。云計算時代看到阿里云,但我們的云計算現在實際上還是很落后于美國的。有一個統計數據,美國的前三大云計算公司:亞馬遜、谷歌、微軟,這三家公司過去五年的開支是一萬億美元。第四大公司是Oracle,五年開支大概9.6 Billion,接近100億美元。中國最大的云計算公司是阿里,市占率60%以上,還有騰訊云、金山云。阿里過去五年的資本開支是10個Billion,阿里的資本開支僅僅相當于Oracle。中國的云計算這方面投資不僅是平臺層、SAAS層,我們有很長的路線要走。
三是互聯網金融,成本比較低。
四是受益于人口老齡化的行業,專利藥、高端仿制藥、醫療服務。醫療服務去年出現“4+7”集采,直接把價格砍掉50%以上。這是兩個部門的事情,一個部門是藥監局,負責一致性評價,把制藥企業的標準往上抬,另一個出錢的部門是衛生部,衛生部要控制費用,砍了50%,行業的蛋糕縮小了,剩下的是醫保支出的節省。一是真的把錢省下來的,另外一個是把更多錢補貼到支持中國醫藥創新的高端創新醫藥。仿制藥把這個價格打下來也有好處,對消費者而言藥價變低了。對于行業廠商而言,美國的仿制藥做得比中國還便宜,比國內降價50%后還便宜,但依然有5%-10%的利潤,因為市占率特別集中。中國未來一定會往高端集中,只有持續有制造能力、創新能力的做高端仿制藥的企業才能活下來。
這是我們長期看好的四個主線。
A股有很多投資機會,哪怕去年很慘,去年上半年也很精彩。我們怎么獲得這些投資機會,這涉及到投研體系。我們跟別的私募有所區別,我們是屬于團隊制的,有10個基金經理,是所謂的核心模式。全行業基金經理大概管80%個點,小基金經理管10%-20%個點。為什么實行這個模式?因為巴菲特說過,說基金經理應該認清自己的能力圈邊界并乖乖的待在里面。不行的行業就是不行,比如以巴菲特為例,他第一次買科技股買了IBM,沒有賺錢,錯過了美股最牛的移動互聯網時代,2017年買了蘋果,2017年到現在他掙的就10-20個點,又錯過了美國最牛的云計算時代。我們的想法是團隊的合力可以集中所有基金經理的能力圈,強化的是產品適用于不同市場風格的能力。以我為例,我對白酒行業沒有任何信仰,它跟我的價值觀不是很像,但并不妨礙我們公司在2016、2017年重倉白酒。能力圈,還是得信。
投研,更關注投研的培養和投研的穩定性。我們所有投研團隊都是自己培養,從應屆生招聘過來,我們要求的是這個團隊要有合力,要有高度的文化認同。因此我們不想去券商、賣方挖一個人,我們不知道他什么風格,我們需要的很純粹,統一一條路線。我們的機制很嚴格,基金經理別看現在管十幾個點,有可能他過兩年只管兩個點,淘汰機制很嚴厲,要求的是你能夠上來也可能下去,要求保證的是最新鮮的血液,最好的投研人員。當然,如果你的能力還OK,從團隊角度看,把基金經理發展成合伙人,會給予公司層面的一些激勵。
我們公司部門配置跟投資理念是配合的。我們把研究分成三個部門:科技、消費、周期。因為這三個類別的投資完全不一樣,投資的路數完全不一樣,比如消費股,一旦一個趨勢形成很難逆轉,有充足的時間研究、建倉、賣出。比如現在白酒,還在高點,它是消費股,但科技股和周期股彈性波動巨大,有時候市場領先得特別特別多。
最后說一下我們的投資方法。我們講究的多層面驅動因素投資方法,一個層面是公司層面,另外一個層面是行業層面,第三個層面是宏觀層面或者類別層面。
前兩個層面是資本市場比較盛行的價值選股,你研究一些行業,這些行業有前途,拿這些行業的龍頭公司,會享受這個行業的紅利。你不需要這個行業很好,只要競爭格局很穩定,找這個行業里有定價權的龍頭企業,他能夠持續提升自己的市占率,抬升整個市場的價格,那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行業,典型的特點是高的ROE。
另一個是類別輪動,研究宏觀和行業層面,從自上而下的角度看,一般而言科技類別和早周期類別估值彈性很大。但如果真的一輪經濟走起來,有業績支撐的價值股會很厲害,過去是集中在消費股,美國是集中在科技股。一輪周期的末端往往是醫藥股很厲害,去年上半年的醫藥也很厲害,因為大量資金涌進來。
我們從兩個角度構建我們的投資組合,這是我們整個公司的投資方法。 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于公開渠道的,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