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ud4tc"><meter id="ud4tc"><meter id="ud4tc"></meter></meter></meter><listing id="ud4tc"></listing><del id="ud4tc"></del>
<strong id="ud4tc"></strong>

      1. <optgroup id="ud4tc"><samp id="ud4tc"><dl id="ud4tc"></dl></samp></optgroup>
        <delect id="ud4tc"><p id="ud4tc"></p></delect>
          星石快評

          華為事件:兩害相權取其輕,局部產業甚至面臨長期發展機遇

          作者:汪晟    時間:2019-11-28    瀏覽:2784    來源:星石投資_14年老牌私募,14座金牛獎獲得者
          “過去的壟斷競爭是市場效率最優的演化結果,其他玩家的技術儲備哪怕與美國企業差距不大,也沒有逆襲的可能。現在,機會來了。雖然從經濟學原理的角度看,經濟效率會下降,而且必然導致消費者整體利益的損失。但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也是理性的次優選擇。”

          文/汪晟 星石投資全行業基金經理 首席權益研究官
          1、華為事件是什么?

          2019年5月15日,美國總統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進入“緊急狀態”,美國企業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企業所生產的電信設備。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把華為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對華為及其分布在26個國家和地區的68家附屬機構實行推定拒絕(presumption of denial)的許可證審查政策——即任何針對華為的出口都事先假定被美國政府禁止,除非從美國政府處獲得許可證。

          2、為什么是華為?

          2018年3月22日美國宣布“因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對中國商品征收500億美元關稅” ,以此為“貿易摩擦”正式開啟的標志;那么,這次華為事件則標志著美國對中國發難的升級,有演繹成“技術封鎖”趨勢。

          至此,美國發起一系列爭端背后的真實原因已經顯露無疑。如果之前美國還打著縮小貿易逆差的幌子,加征關稅——作為互補性極強的兩大經濟體,之前加征關稅已經是在互相傷害了,尤其越往后加征關稅的貿易部分,需求相對供給的彈性越小,也就意味著本國人民會為多加征關稅的大部分買單。那么,美國對華為實施出口管制,則是簡單粗暴的技術封鎖,是產業鏈分工的逆全球化,中美雙方都是雙輸的,比的是誰損失更小。美國遏制中國高科技發展的用意已經顯露無疑。

          今年春節期間,白宮公布的《美國未來產業計劃》。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人工智能、先進制造、量子信息和5G。可以看出,美國與我國對未來重要產業的判斷基本一致。這些未來的重要產業,可以簡單劃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以5G、人工智能等產業為代表,天然屬性上極具規模效應,也就說這些產業最終會形成贏家通吃的壟斷市場格局,贏家是全球的產業霸主。而這些領域恰恰都是中國和美國都具備核心競爭能力的產業,互為主要的競爭對手。回頭再看,2019年4月12日特朗普在白宮演講,主題是“美國必須在5G競賽中取得勝利,美國不能允許有其他國家競爭對手在5G領域超過美國”,美國向華為下狠手就“順理成章”了。

          第二類,以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機器人、高端裝備等為代表,產品差異化程度相對大的產業,未來更可能形成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預計這些產業的競爭相對緩和,中美及其他發達國家,產業間有互補合作的機會。

          3、華為事件對相關產業影響的邏輯推演

          以華為事件為標志,基本可以認為美國已經開啟了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對中國相關產業來講,短期是挑戰,長期是機遇;當前的挑戰有多大,未來機遇就有多大。

          首先,戰略上應該保持樂觀,中國完全具備產業升級的物質基礎。最大底氣來自于兩個要素:人才和市場。其一,中國的人才紅利正在釋放,而且較長時期仍將保持。高素質勞動力,尤其是工科、理科類勞動力已經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每年新畢業數量是美國3倍。其二,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統一大市場,具有巨大規模優勢。按照極端情形去假設,中美各自向對方封閉市場,美國損失的市場效率會大于中國。而在第三方市場的競爭中,國內市場會提供廣泛而深厚的腹地支持,更容易形成規模經濟進而形成成本競爭優勢。此外,政府和企業對教育、基礎科學的研發投入只會加大不會減小,因此科技創新只能加快不會放緩。

          其次,華為事件利于全民形成清醒認識,并達成科技自立的強共識。華為事件引發社會針對科技自立等問題的廣泛討論,隨著討論的深入展開,十分有利于形成對自身能力和外部環境復雜性的清醒認識。更為重要的,在科技自立的問題上正在達成一個強共識,這對國內產業的長期發展方向意義重大。強共識一旦達成,則意味朝這個方向發展演繹的阻力會顯著地減小,比較容易形成合力,最終目標的達成會比最初預期的要順利。比如說,“貿易摩擦”演繹至此,國內相當數量的行業或企業都會開始醞釀“備胎計劃”,甚至頗有遠見的企業已經開始實施,這恰恰創造了科技自立的最根本的物質基礎,為國內相關領域尚顯落后的高端制造業等形成了進口替代的初始需求,進而有機會產生技術迭代,才有可能實現技術超越,乃至完善產業鏈生態。

          兩害相權取其輕。局部的產業甚至面臨長期發展的機遇。在一個統一開放的市場,規模效應決定了后發劣勢巨大,市場化的結果是各自做最擅長最有效率的工作,進而形成產業或產業鏈的分工。如果美國發起技術封鎖遏制中國科技發展成為常態,一個直接后果,是打破了全球市場的統一性,進而割裂為兩個或多個大市場。至少在其中某個市場,那些原本被美國企業規模效應壓制的中國企業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過去的壟斷競爭是市場效率最優的演化結果,其他玩家的技術儲備哪怕與美國企業差距不大,也沒有逆襲的可能。現在,機會來了,雖然從經濟學原理的角度看,經濟效率會下降,而且必然導致消費者整體利益的損失。但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也是理性的次優選擇。

          4、以新能源汽車、機器人、高端裝備等為代表的產業確定性更強

          客觀的說,國內的產業升級、自主創新,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面臨的短期挑戰還是巨大的。理智和情感上,我們都希望國內最優秀企業的代表——華為能夠挺過難關,最終站在ICT產業的世界之巔。但這個過程一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可以想見必然充滿艱辛坎坷。投資上,我們還是應該本著務實態度,關注跟蹤相關產業各個時期的重要驅動因素變化,進而形成策略判斷。

          站在當前的時點,從產業層面的投資機會來看,在上述劃分為第二類產業的投資機會相對確定性更強一些。在某些細分領域,比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國內已經形成了全球核心競爭優勢,且關鍵部件沒有失控的憂慮,產業長期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再比如機器人、高端裝備等產業,國內相對發達國家技術實力尚有差距。如果按原有路徑演繹,可能是相對慢的進口替代過程;但自主可控強共識達成后,預計這一演繹過程會有顯著加快。

          無論如何,內部因素才是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決定性因素,而外部因素只是誘發性因素。我們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堅定不移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于公開渠道的,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meter id="ud4tc"><meter id="ud4tc"><meter id="ud4tc"></meter></meter></meter><listing id="ud4tc"></listing><del id="ud4tc"></del>
          <strong id="ud4tc"></strong>

            1. <optgroup id="ud4tc"><samp id="ud4tc"><dl id="ud4tc"></dl></samp></optgroup>
              <delect id="ud4tc"><p id="ud4tc"></p></delect>
                blued视频免费观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