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投資:特斯拉點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開啟下一個“蘋果“黃金十年
2020開年,特斯拉對由中國工廠生產的Model 3起售價降至30萬以內(補貼后),引爆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這標志著隨著前期一些痛點的解決,新能源汽車的性價比在迅速提升;更重要的是,按照規劃到2020年底,在我國生產的特斯拉將實現全部零部件的國產化,涉及到國內數十家供應商,將進一步有力推進國內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這可類比當年的蘋果產業鏈。Model 3 有望成為10年前iPhone 4那樣引領一個時代的產品,帶動整個行業景氣度顯著提升。
新能源汽車未來景氣度必然是持續向上的,但是否意味著整個產業鏈都值得投資呢?或許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星石投資2020年度策略《產業加速升級,成長股長期牛市來臨》中判斷,我們最為看好的事中游的核心零部件環節,其行業格局已經相對清晰,不確定性較低;下游的整車環節,不確定性相對較大,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一、10年前的蘋果產業鏈,10年后的特斯拉國產化
特斯拉降價一小步,或許對于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會是前進的一大步;對于行業而言,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影響:
(1)新能源汽車相對燃油車性價比顯著提升,將帶動整個行業景氣度的提升
過去,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新能源汽車至少存在3方面的痛點:①續航里程不夠,難以滿足日常出行的需求;②充電樁覆蓋率比較低,并且充電速度過慢;③和同等級的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價格偏高。
但是,我們看到,這3方面的痛點都在慢慢地被消除:
首先,續航里程方面,目前低配版的Model 3已經達到將近500km,這個續航里程,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日常出行的需求了;
然后是充電方面,特斯拉最新發布的V3超級充電樁,最高充電功率能夠達到250kW,充電5分鐘可以行駛120公里。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價格偏高,而降價之后的Model 3,和同等級的競品價格之間已經相差無幾,甚至有了一定的價格優勢。并且,此次降價主要驅動因素是國產化之后關稅免除和制造成本的下降,未來隨著零部件國產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后續繼續降價的空間仍然存在。屆時,Model 3相比傳統燃油車的性價比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Model 3的出現,也讓消費者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電動汽車,這和iPhone 4一樣,都是通過供給創造需求的。所以,我們認為降價之后的Model 3,有望和iPhone 4一樣,成為引領一個時代的產品,將帶動整個行業的景氣度顯著提升。
(2)特斯拉供應鏈本土化利好相關產業鏈
按照計劃, 2020年底,在我國生產的特斯拉將實現全部零部件國產化,有利于國內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我們認為,特斯拉的本土供應鏈和當年的蘋果產業鏈類似:2010年,蘋果發布iPhone 4,成為智能手機行業發展歷史上的拐點性事件。蘋果公司本身業績大幅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了國內蘋果產業鏈相關標的業績的爆發。而且,iPhone 4的出現,也讓國內消費者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智能手機,為國內市場培育了大量的智能手機需求,可以說,蘋果對于國內智能手機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居功至偉”。而反映到資本市場上,從2013年到2015年期間,A股蘋果產業鏈大幅跑贏A股,蘋果指數相對上證綜指超額收益超過500%。
按照規劃,到2020年底,國內生產的特斯拉將實現全部零部件的國產化,涉及到國內數十家供應商,而特斯拉本身具有和蘋果公司同樣出色的供應商管理能力,未來國內相關產業鏈有望迎來更加快速地發展完善。
二、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看法和投資展望
(1)未來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至少還有4倍的增長空間國內來看:除了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海外巨頭強勢進入,激活“一池春水”之外,國內相關政策持續護航,成為新能源汽車趨勢性向上的重要助力。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前段時間工信部發布的未來15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按照這個規劃,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要達到汽車總體銷量的25%,也就是說,假設當前每年2500萬輛乘用車的銷量不變,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需要達到600萬輛,而2019年前11個月新能源車的銷量是104萬輛,全年大概在120萬輛左右,也就是說,未來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至少還有4倍的增長空間。
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并不容易,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套,2019年7月最新修訂的雙積分制度是一個,預期后續還會有更多的配套措施出臺。
海外來看:傳統汽車制造巨頭在壓力之下,加速布局電動化。比如大眾汽車計劃到2025年每年交付約300萬輛新能源汽車,占大眾集團交付汽車總量的20%;到2050年,實現零排放。而且、歐洲碳排放政策更加嚴格,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已經開始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以加快本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2)看好確定性強的核心零部件
既然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景氣度必然是持續向上的,那么,是否就意味著整個產業鏈都值得投資呢?或許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認為,目前確定性最強的可能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核心零部件環節,所謂核心零部件如果以手機來類比的話,就相當于手機的芯片或是屏幕等;而從產業發展的周期來看,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階段也和智能手機發展早期比較像,在這個階段,核心零部件廠商的議價能力和規模效應是最強的,比如10年前的高通就是典型的例子。
核心零部件一般都有兩個特點:一是技術要求非常高,特別強調前期的技術積累;二是技術迭代非常快。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企業無論是技術,還是其他各方面的競爭力,都已經居于全球領先水平,部分企業甚至已經進入海外巨頭供應鏈;疊加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我們國家完全有能力培育出像智能手機領域的高通那樣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這是確定性比較強的。
而其他的環節,比如下游的整車,確定性相比之下就會低一些: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玩家,既有像特斯拉這種的新興車企,也有大眾、寶馬等傳統巨頭,未來到底哪家或是哪幾家企業能夠最終成長起來,不確定性還是比較大。
對于投資而言,我們不僅要關注未來的收益性,更加需要關注未來的不確定性:如果一個投資標的可能的收益不錯,但不確定性太高,也不會成為好的投資標的。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于公開渠道的,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