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周期、科技輪漲,意味著什么?
作者: 時間:2020-05-22 瀏覽:2868 來源:星石投資_14年老牌私募,14座金牛獎獲得者
由于國內疫情最先得到控制,A股這段時間也走出了相對獨立的行情。3月23日以來,市場明顯反彈,風格轉換較快,科技、消費、周期等各類別均有所表現:但是邏輯卻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科技周期消費輪漲,說明各類別都有邏輯支撐,資金對哪個類別短期會占優并不確定。我們認為,影響市場的積極因素正在增加,A股3月下旬以來的上漲趨勢有望延續:在企業趕工、居民消費回補以及兩會可能帶來的密集政策托底之下,預計二季度經濟基本面將延續改善趨勢。全球經濟重啟加速,疫情對于外需的影響也好于預期。此外,流動性仍然充裕,低利率更有利于權益資產;二季度預計是全年難得的投資窗口期。未來科技、消費、周期等各個類別都有值得挖掘的投資機會。
一、回顧三個類別的上漲邏輯
科技類別在五一前后漲勢兇猛,因為前期壓制市場情緒的因素近期均有所好轉:國內,“兩會”召開時間確定,政策進入密集落地期,市場風險偏好提升,彈性更高的科技成長股更受青睞。海外,新增確診人數已經達到高位平臺期,歐美多個國家逐步解封,恢復經濟發展,此前業績受海外拖累嚴重的科技板塊最具彈性。除此之外,近期落地的產業政策正推進國產化提速,也是重要催化劑。工信部近日批復組建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多家上市公司參與這兩個中心,提振了科技股的投資熱情。另外,創業板注冊制改革,開啟了存量板塊實施注冊制的第一步,既夯實中長期科技成長的基調,也催化著科技板塊短期的結構行情。3月中下旬,海外疫情擴散導致美股暴跌,海外流動性驟然緊張,大量外資緊急“回國救火”。但隨著美聯儲一系列寬松舉措之后,流動性緩和,外資重新回流A股。4月北向資金凈流入總額超過530億元。2014年以來,總共也只有6次,陸股通月度凈流入超過500億元。由于外資的特定偏好,這些資金有超過50%都流入了消費板塊。另外,一季報下,疫情中受益、內需占比較高、業績確定性較強的細分消費類別如食品飲料、醫藥生物等,市場持續給予較高的確定性溢價,創下了新高。相比海外,我國疫情最先得到控制,復工復產也在加速推進;逆周期調節舉措也在持續發力。此前財政部提前下發了兩批2020年專項債共1.29萬億元,目前已發行1.15萬億,占額度的89.3%。5月6日,國常會再下達1萬億元專項債新增限額,力爭5月底發行完畢。
二、青山依舊在,二季度預計是全年難得的投資窗口期展望未來,上述支撐各類別的邏輯依然堅挺,更多積極因素將出現,2季度可能是全年難得的投資窗口期。從國內來看,預期經濟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一季度GDP大幅下降至-6.8%,但從3月份開始,生產端已經較1-2月明顯改善,因為復工復產逐漸接近正常水平,主要行業投資增速普遍回升。例如中游加工組裝類行業降幅明顯收窄,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金屬制品、運輸設備、電氣機械、電子設備等行業增速回升幅度均超過20個百分點;下游的食品、醫藥,中游的運輸設備、電子設備,上游的鋼鐵、有色、化工增速均重回零值以上。隨著生產生活逐步恢復常態,逆周期調節政策施展條件更加成熟,疊加兩會臨近,5月有望迎來政策密集落地。4月政治局會議已較3月定調更為積極,指出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大“六穩”工作力度,并提出“六保”,要求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并且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總之,在企業趕工、居民消費回補以及政策托底之下,預計二季度經濟基本面將延續改善趨勢。海外方面,考慮到歐美疫情控制節奏晚于國內,二季度外需仍有一定壓力,但有望逐步恢復。根據最新統計,德、意、法等歐洲主要國家在5月第1~2周開始逐步重啟經濟;截至5月1日,美國也已有18個州部分解封,后續將分階段復工。與此同時,大規模經濟救助政策仍在持續推出,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已經迅速膨脹至6萬億美元,海外流動性仍然保持充裕。7日,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4月我國出口同比增加3.5%,進口同比下降14.2%,大幅好于市場預期。往后看,我們認為,疫情對經濟沖擊最大的時候已經過去,更值得關注的是疫情后各行各業的結構性機會:一是疫情沖擊下的消費、周期行業迎來了又一場出清,而具備較強抗逆性的行業頭部企業則將從這場供給側改革中脫穎而出,并隨著生產、生活逐步恢復而繼續擴張市場份額。二是短期內雖然海外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內需端的逆周期調控措施將加快落地,新、老基建均具備較強彈性。未來科技、消費、周期都值得挖掘,緊密跟蹤行業景氣度,精選競爭格局好、具備較強護城河的優質公司。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于公開渠道的,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