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暴跌,A股又跟?
今天,市場在內外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市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行。截至收盤,各大指數跌幅明顯,其中:上證指數收跌1.72%,滬深300收跌1.92%,創業板指收跌2.46%。
具體來看,今天的下跌主要和三方面的因素有關:
第一、近期歐洲疫情又有所反復,導致風險偏好有所回落,外圍市場出現恐慌性拋售而集體回調,恐慌指數VIX隔夜收漲6.4%至28.58;
第二、圍繞新的刺激法案,美兩黨談判陷入僵局,美聯儲官員也密集警告經濟復蘇的風險,造成風險偏好回落。因此,海外風險資產被恐慌性拋售,拖累國內;
第三、國內方面國慶長假臨近,部分投資者傾向于“持幣過節”,形成了一定的拋壓,也對市場行情有所影響。
對于專業投資者而言,波動是常態,關鍵是要判斷前期看好的主邏輯有沒有被破壞,基本面的重要驅動因素有沒有被動搖。
觀察A股四季度的核心驅動力
對于四季度,我們判斷, 因為經濟的持續修復,上市公司業績改善正“接棒”流動性寬松,成為A股的核心驅動。一些順周期(受益于經濟復蘇)的成長股將表現更好,主要集中在周期、消費類別。
從調整原因來分析,我們傾向于認為主要是短期情緒面擾動,上述機會的投資邏輯并沒有改變。
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海外貨幣政策寬松維持。
市場對二次疫情的擔心,在于可能會重現3月份全球疫情第一次爆發時的“全球暴跌”,當時因為美國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資金從其他國家市場撤出。但是目前,美國貨幣寬松政策仍在維持。
8月27號,美聯儲宣布新的貨幣政策框架,即采用“平均通脹目標”,9月3日芝加哥聯儲銀行行長埃文斯表示利率將維持在0附近,直到通脹達到2.5%,這意味著未來寬松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更長:按照最新的FOMC點陣圖顯示,“零利率”可能會維持到2023年。
第二、國內政策逐步從寬貨幣過渡到寬信用,結構性寬松仍將延續。
從今年6月份開始,貨幣逐漸活化,寬信用(即信貸進入真正需要錢的實體經濟,企業產能擴張)正在發生。
而且,根據近期監管層重要領導的表態,結構性寬松的狀態有望延續,國內政策收緊短期內應該不會出現。
第三、國內經濟恢復持續超預期,企業盈利還會加速回升。
其中,投資端持續修復,仍會是接下來一段時間經濟修復的有力支撐。
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均會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
制造業投資,根據我們測算,8月單月同比增速一下跳升到5%,從微觀調研來看,很多設備廠商拿到不少訂單,所以制造業投資也不會像上半年收縮產能時那么低迷,到下半年以及明年,制造業投資預計表現比較景氣。
另外,消費端結構性亮點不斷,特別是可選消費回升力度強勁,預計到今年4季度,消費端就能全面恢復。
進出口持續超預期將持續,目前看二次疫情的爆發并沒有帶來經濟的再次大范圍封鎖。
歐元區、美元區、日本PMI全部是擴張的區間,由于中國在疫情上控制最好,供應鏈環節做的最好,造成中國出口持續超預期。
我們認為,四季度,尤其如果11 、12月疫苗問世以后,海外的生產生活將加速恢復常態,還會進一步推動經濟復蘇。
根據中金測算,四季度出現第一只成功疫苗概率的超過95%,現在一般的預期是11月或者12月會推出第一支疫苗。
四季度轉戰順周期成長股
所以,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基本面修復,帶來上市公司業績改善,將會成為接下來的主要驅動,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投資可能會進一步分化。
在目前這個位置上,從中期角度來看,因為明年有潛在的通脹預期,預計總量上貨幣政策不會進行再寬松。
在貨幣不可能轉向的情況下,估值無法擴張,所以科技類別投資性價比不足,選股難度在加大,一定要立足于非常長的投資周期而且要精選個股。
而周期類和消費類別,一方面受于經濟持續復蘇,這兩個類別里面有順周期屬性的企業會獲得更強的盈利彈性。
另一方面明年有潛在的通脹預期,價格上漲因素較強,同時流動性收緊,會壓縮估值空間,這個過程中,有價格彈性的、有擴張能力的企業,會獲得更強的盈利向上彈性,能夠抵消估值壓縮的空間。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于公開渠道,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