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快評丨火速梳理兩會兩大信號,超預期的2021,你讀懂幾個?
3月5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公布。我們認為,從投資角度,報告給出兩個積極信號:
一是更關注高質量發展。創新成為全本最高頻詞,此外提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至100%、GDP目標采用“底線式”等,為高質量發展留下空間,加大動力。
二是財政政策超預期。測算下來,3.2%的財政赤字率下,各分項可能還高于去年疫情特殊安排,再次體現政策“不急轉彎”,經濟復蘇勢頭有望持續,投資上,重點關注受益于此的可選消費和周期等。
1. 底線式目標并非對經濟判斷保守
2020年,受疫情影響,中國沒有設定GDP增長目標。本次報告提出,2021年GDP增速要實現“6%以上”的經濟目標。
“6%”體現了政策平穩性和連貫性。受去年低基數的影響,2021年GDP實際增速可能在9%左右,但這一高增速不可持續,2022年可能會有所下降,所以6%的目標,不會引發對中國經濟增長不穩定的誤解。
“以上”二字體現底線意味。過去這一目標多為區間或約數目標,如2019年為“6%-6.5%”,2018年為“6.5%左右”。設立一個遠低于各方實際預測值的底線目標,有利于引導不去刻意追求高增長,而是集中精力于優化經濟結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留下空間。
2. “創新”是最高頻詞
報告提出,“依靠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2021年重要工作之一。根據東吳證券的測算,本次報告中“創新”取代“就業”重回報告最高頻詞,達到43次。
在激勵企業創新方面,報告首次提出,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是企業所得稅的一種優惠方式,此前這一比例為75%,此次對制造業企業提高到100%,意味著投入100萬元費用,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基數時,扣除額從175萬元提至200萬元。此舉有助于激勵制造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高技術制造業的發展。
此外,報告重點強調“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也體現了對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視。服務實體經濟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再貸款再貼現成為主要支持工具,普惠定向降準存疑;二是定向引導信貸投放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預計央行后續將推出定向信貸支持工具。
從報告來看,今年的財政安排雖然逐漸從疫情的特別財政安排中退出,如抗疫特別國債退出,但實際上積極程度仍然超預期。
主要超預期之處在于財政赤字率擬按3.2%左右安排。雖比2020年的3.6%略有下調,但高于3%左右的普遍預期,是除2020年外的最高水平;考慮到今年實際經濟增速可能有9%,雖然赤字率從3.6%降到3.2%,但是實際總量更大,經測算可達3.64萬億。剔除去年不可比的1萬億抗疫國債,各分項實際略高于去年水平,再次體現“不急轉彎”的宏觀政策。
預計基建投資增速不會如市場預期下降較快,將有力承托今年經濟。財政赤字主要為支持基建項目,優先支持在建工程,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下,有助于扭轉因基建投資增速下滑導致的經濟一季度見頂的悲觀預期。此外今年,安排地方專項債3.65萬億,較2019年增加1.5萬億,增速(以2019年為基數測算)高于2018和2019年。
從本次報告來看,宏觀政策略超預期,尤其是財政政策力度較大,對經濟的呵護意圖明顯,將有效化解此前對經濟的擔憂,經濟復蘇的勢頭將進一步保持。
我們認為,2021年,中國經濟基本面仍然比較堅韌,工業企業盈利仍然處于高位,PPI還在持續回升,將繼續推動盈利增長,預計今年上市公司盈利將創下近10年最好水平,而貨幣政策也不存在大幅收緊的基礎,可以說,A股牛市并未結束。隨著疫情的恢復,海內外需求共振,重點關注前期疫情中受損、但將受益于經濟復蘇的可選消費和周期等。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于公開渠道,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