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深度丨方磊:共同富裕下關注兩條投資路徑
2021年11月8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暨金鼎獎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行。
在會議現場,星石投資副總經理、首席研究官方磊進行了《共同富裕大潮下的投資展望》的主題演講,在共同富裕大基調背景下,詳細拆解“共同”、“富裕”兩方面,并且參考國際經濟體長期發展經驗和規律,具體剖析了如何主要通過依賴消費驅動實現經濟的增長。
以下為演講的具體內容:
摘 要
(1)受益于居民需求全面提升的領域;
(2)受益于支出結構優化的領域。
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消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仍有提升空間。2020年,我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為38%,遠低于美國(67%)、日本(54%)、歐元區(52%)和韓國(46%)。
資料來源:Wind
資料來源:Wind
從“共同目標”來看,居民收入、財富差距仍大。
首先,我國居民收入結構呈金字塔形,收入差距較大。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標準,標準家庭的年收入在10萬至50萬元之間則為中等收入群體。目前我國14.1億人口中大概有9億左右的低收入人群,占比超過60%。收入前1%居民的收入占比為14%,收入前20%居民的收入占全國居民總收入46.7%,前40%居民的收入占全國居民總收入70.6%。2017年以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及其同比增速均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二,城鄉收入差距突出。2020年我國鄉村人口占比為36.11%,遠低于美國的19.27%(2010年)和日本的8.62%(2015年)。從收入差距來看,202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4383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31元,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2588元。
第三,居民財富差距加大了收入差距。2021年,前10%人群的財富份額為67.8%,中間40%人群的財富份額為25.84%,后50%人群的財富份額僅為6.36%。2013年以來,財產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占比出現跳升,截至2020年12月,城鎮居民人均年財產性收入占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1%。
資料來源:Wind
目前來看,我們距離共同富裕還有較遠的距離,但從較長的周期來看,我們對未來的判斷是經濟要增長,收入要分配。在共同富裕的大框架下,我們認為三架馬車中消費的重要性將不斷加強,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
資料來源:Wind
目前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國內消費升級方興未艾,資源稟賦決定了消費是驅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最具提升潛力的一環。
一方面,經濟動力向內轉移,出口的拉動力有限。雖然2020年下半年以來出口成為經濟中的亮點,但2010年以來我國出口金額占GDP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疊加“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提出,后續出口較難成為國內經濟的主要支撐。
另一方面,投資的驅動力逐步減弱。傳統經濟下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在擴內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衍生出一部分金融風險。目前國內對地產風險、地方隱形債務風險的監管較嚴,約束了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因此,我們認為在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向內轉移的大背景下,消費或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資料來源:Wind
資料來源:Wind
目前國內已經實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滿足了共同富裕的先決條件,下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共同”。從目前的政策來看,實現“共同”或主要依賴多層次的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初次分配致力于提高勞動者報酬、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目前我國初次分配占居民收入比例在85%以上,對居民收入分配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與美國相比,我國居民工資收入占GDP比重還比較低。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群體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主要對象。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909萬人;2020年農民工數量超2.8億;中國技能勞動者超2億人,占就業總比例為26%。
資料來源:Wind
第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稅收調節和轉移支付形成“一收一支”的配合。一方面,稅收調節關注合理調節高收入,主要沿“所得稅”和“財產稅”兩個方向展開,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以及財富差距。其中,個人所得稅主要針對居民的增量收入,財產稅針對居民的存量財富,房產稅或成為財產稅突破口。另一方面,支付轉移將更加關注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有助于縮小區域差距。
第三,三次分配以自愿為基礎,未來仍以鼓勵和引導為主要手段。目前,國內慈善捐贈規模較低,捐贈來源主要來自企業。2019年中國內地慈善捐款僅占GDP的0.15%,人均捐贈占可支配收入的0.35%;同期,美國慈善捐款僅占GDP 的2.1%,人均捐贈占可支配收入的2.77%。2019年中國慈善捐款61.7%來自于企業,26.4%來自于個人;同期美國慈善捐款68.9%來自于個人,企業捐款僅占4.7%。
資料來源:阿里研究院
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從長期趨勢來看,中等收入群體有望擴大,居民消費的成長空間應該是非常巨大的,消費板塊的投資機會也是比較多的。我們認為,沿著共同富裕大方向可以從兩條路徑發掘投資機會:
(1)受益于居民需求全面提升的領域
中等收入人群是消費擴容的主力軍,隨著國內收入分配的改善,我國有望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預計中等收入人群的擴大將打開消費總量空間。疊加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將繼續延續,后續有望迎來需求提升的板塊或值得關注。例如:受益于與海外競品差距減小和國產品牌崛起的中高端大眾消費品、受益于中產家庭規模增大和消費升級的耐用品以及具備較高成長性的服務消費。
(2)受益于支出結構優化的領域
降低民生領域的剛性成本,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是走向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雖然短期來看民生相關行業公共事業化的相關政策對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沖擊,但中長期重塑產業格局,行業中仍有投資機會,部分適應性較強、有專業壁壘的公司可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