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問答丨總理提出“適時降準”,降準要來了?
01
總理提出“適時降準”,降準要來了?
12月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奧爾基耶娃時表示“圍繞市場主體需求制定政策,運用多種貨幣工具,適時降準,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我們認為,總理提出“適時降準”再次確認政策重心向“穩增長”轉變,政策態度持續偏暖。
從歷史數據來看,歷次降準前均會通過國常會、政策文件、總理講話等形勢進行“預告”。一般情況下,從“預告”到央行官宣“降準”的時間間隔為2-9天,到降準落地實施的時間約為2周。我們預計此次降準大概率將于近期落地。
一方面,12月15日、明年1月15日分別有9500億元、5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到期,央行可能會通過降準置換部分MLF,降低銀行負債端資金成本,進而降低實體部門的綜合融資成本。
另一方面,在經濟下行仍有壓力、PPI拐點將至的背景下,降準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四季度以來, 在階段性供給約束因素緩解的情況下,工業生產出現了積極變化,10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回暖,11月制造業PMI也重新回到榮枯線以上。但目前經濟增長動力仍處于較弱區間。三季度GDP增速超預期下行至4.9%后,市場對于四季度的預期也較為悲觀,認為四季度經濟增速大概率繼續下行,穩增長的必要性增加。此次總理“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的表述也與10月以來總理在國常會上多次提及小微企業等經濟薄弱環節相吻合。同時,上游工業品價格拐點已至,為貨幣政策打開空間。南華工業品價格指數自高點已經下跌近20%,11月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購進指數分別環比回落至48.9%和52.9%,為2020年6月以來最低點。
向后看,貨幣政策偏寬松的狀態有望維持,12月中央高層會議表態大概率將繼續偏暖以穩定經濟增長。在此背景下,股市情緒有望獲得提振,“跨年行情”中仍有結構性機會。
02
如何看待美國11月就業數據?
11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21萬人,低于市場預期的55萬人;11月失業率為4.2%,低于預期的4.5%;勞動參與率為61.8%,好于預期的61.7%。我們認為,11月美國就業數據傳達出的信息偏中性,就業或不再是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的主要制約。
一方面,雖然美國就業情況并不是僅通過非農數據衡量。美國每月發布的就業數據主要包括兩部分:失業率、勞動參與率等家庭口徑調查數據和非農就業、薪資水平等機構口徑調查數據。其中,家庭口徑調查數據中包括了自我雇傭人群(創業但未成立企業)、家族企業中的不帶薪員工、農民和停薪留職的人群,這部分群體均未被統計入非農數據中。
另一方面,11月就業數據仍有積極信息。一方面,失業率與勞動參與率數據均好于預期,11月美國續請失業金人數呈現低位下行狀態。另一方面,就業結構也出現了改善。20-54歲青壯年的勞動參與率持續恢復,20-24歲人口的勞動參與率達72%,已經接近疫情前水平。

資料來源:Wind
向后看,美聯儲貨幣政策可能更加關注“脹”。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于11月30日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棄用“暫時性通脹”的表述,表明美聯儲已經開始正視通脹上行風險。當前美國通脹持續超預期,或已對美聯儲形成壓力,后續美聯儲官員或將繼續保持鷹派表態。但明年兩黨面臨中期選舉,有寬松貨幣政策的訴求,實質性緊縮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