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問答丨如何解讀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
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傳達了什么積極信號?
2022年2月11日,央行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延續了2021年12月中央經濟會議以來暖的基調。
首先,有關信用擴張的表述更加積極,國內“寬信用”正在逐步展開。
總量上看,“要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引導金融機構有力擴大貸款投放”。
2021年我國宏觀杠桿率為272.5%,比2020年末下降7.7個百分點,與主要經濟體比增幅相對可控,為未來金融體系繼續加大實體經濟的支持創造了空間。
價格上看,“要促進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央行指出2021年全年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由于貸款利率影響實體融資意愿,下一階段“降成本”或有所加強。
本次報告提出“促進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引導企業貸款利率下行”,相比于2021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推動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更加積極,對“寬信用”的訴求也更加強烈。
第二,“穩增長”是政策主線,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仍將保持中性偏寬松。
雖然本次報告重新提及“不搞大水漫灌”,但貨幣政策總基調尚未發生大的改變,無需過度解讀,重提“不搞大水漫灌”可能是出于抑制套利和脫實向虛的考慮。
《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貨幣政策總基調的描述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注重充分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實現總量穩、結構優的較好組合”,相比“不搞大水漫灌”,“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更為核心。
第三,海外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的背景下,貨幣政策將繼續“以我為主”。
本次報告對于海外經濟的描述較多,指出“疫情、通脹和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仍是全球經濟的三大不確定性”。
針對海外經濟體收緊流動性,央行的態度仍是“以我為主,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功能”。
2021年四季度至今,美元指數上漲3.8%,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升值1.56%。
向后看,在中外貨幣政策周期錯位跨境資本存在一定流出風險、國內穩增長政策穩固經濟基本面的環境下,人民幣匯率將保持雙向波動,在吸收海外沖擊的同時保證國內貨幣政策“以我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