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絕對回報:等待最壞的時刻扣動扳機
絕對回報,是指在任何市場條件下都追求正收益。“在公募基金,我們經常與指數或者同業進行比較,但是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最關心的是自己投資的基金究竟有沒有賺到錢。”星石創始團隊在2007年公募鼎盛時期毅然轉身,至今踐行絕對回報投資理念近七年。私募排排網也顯示,其產品凈值穩定性較高。
堅守七年終于迎來私募基金的大發展時代。年初私募基金正式編入正規軍行列,5月“新國九條”首次用一節的篇幅明確提出“培育私募市場”。“為了應對結構化行情的特點,我們的投研體系在2013年取得突破性進展”,本期《紅周刊》、雪球網與手機騰訊網合作的《投資人物專訪》欄目嘉賓接受記者專訪的星石投資首席策略師楊玲表示,已經將“控制下行”做到極致的星石投資,未來將加強特定行情下的進攻性。同時,楊玲在等待扣動扳機,最壞的時刻就是牛市的開端。
追求“絕對回報”是星石最大的特點
《紅周刊》:我們知道星石的創始團隊來自于公募基金,并且創建于2007年6月,當時為何在公募基金鼎盛時期退出而選擇私募?
楊玲:當時公募基金確實處于鼎盛期,但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了一個快要爆發的行業—財富管理。在2007年市場爆發之前,看不到市場理財的需求有多大,2007年大牛市之后,我們看到不僅是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甚至是比較偏遠的地區都有理財的需求,這是一個長期的大趨勢。沒有大牛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觀念不會這么深入人心。市場潛在的需求被激發,而產品的類別卻不夠豐富。當時公募牌照壟斷,所以供給是不足的,我們想有長遠的發展。
《紅周刊》:“絕對回報”是星石區別于其他私募的最大特點,怎樣定位在這樣的思路上的?
楊玲:絕對回報就是不管市場在什么狀況下,盡量追求正回報,在盡量不虧的情況下,去獲得更好的收益。在國外基金中絕對回報是一個大類別,有上千只的規模。
另外,我們也看到,從需求的角度上說,中國人還是比較偏保守,喜歡把錢存在銀行,銀行理財包括信托產品擴張的規模都很大,這些也都可以歸類到絕對回報的品類里,或稱為準固定收益。這方面需求很大,能夠支撐起來一個分支領域。
當時在二級市場,沒有做絕對回報的基金,在國內大家也很少聽說過絕對回報策略。我們算是基金圈子里第一個開始做絕對回報策略的。在2008年時大盤下跌,我們因為策略不同,不僅沒虧,還有正回報,一下子得到了全國的矚目,2008年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絕對回報策略。我們很榮幸,算是把絕對回報引入基金這個圈子里的第一家公司。
優化收益風險配比模型尋找結構性機會
《紅周刊》:2007年大牛市之后股市低迷至今,星石達到了最基本絕對回報的目標,這個投研體系也磨合了約7年,經歷了一個怎樣完善的過程?
楊玲:2008年得到市場認同,2009年獲取了不錯的收益,但是到了2010~2012年就碰到了一些問題。2010年收益甚微,2011和2012年基本是持平的,三年總計收益也較少。主要原因是我們有一個收益風險配比模型,該模型是用來抓系統性機會的,結構性機會往往會錯過。比如,上證指數2010~2012三年下跌了近30%,但事實上股票市場不是沒有機會,比如2010年就是結構性的機會。
收益風險配比模型涵蓋30多個大類行業,其中大部分行業景氣度顯示趨勢向好,我們就操作,否則就選擇輕倉甚至是空倉。那三年指數上并沒有什么系統性的大機會,所以我們大部分時候都是輕倉。
最近兩年經過認真研究和反思,我們優化了自己的方法,把這些行業分為六大類板塊,成長股和周期股各劃分為三個板塊。成長板塊中分為弱周期成長、非周期成長、周期成長;周期板塊分為上游、中游、下游。
在某一個大類中,只要其中大部分行業有壓倒性優勢,這個大類的板塊就可以操作了。向好的大類板塊多了,倉位就重,向好的大類板塊少了,倉位就輕一些。這樣,我們就在原來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抓結構性機會的能力。2013年首次實踐這么操作,收獲有成效,今年一季度也有不錯表現,我們開始用這樣的方式去抓結構性的機會。
《紅周刊》:您提到的“趨勢選時”和六大類板塊有什么關系?
楊玲:趨勢投資選時,其實就是板塊選時,當構成這個板塊的行業景氣度趨勢占壓倒性優勢時,即大部分行業向好時,這個板塊趨勢投資的時點就到了。這個趨勢是由基本面因素驅動。
《紅周刊》:詳細說說絕對回報的體系具體包括哪幾部分?
楊玲:第一是板塊選時;第二是子行業價值投資選股。板塊選好之后,自然行業也選好了,我們選擇這個行業中最好的子行業,每個子行業中選擇一攬子股票放進股票池,一旦板塊投資時點到來,即買進子行業對應的一攬子股票;第三就是用收益風險配比模型來調整倉位。
比如說去年一季度,我們覺得周期股的機會來了,其估值較低,盤子大、流動性好,即倉位就可以偏重一點,當時倉位放到七成;比如今年一季度,模型下成長股兩個板塊比較好,但因盤子較小、子行業對應的個股分散度不高、估值相對偏高,即倉位就不能太重,只能給到三成倉位。
《紅周刊》:一攬子的股票池是按照什么樣的基本面選進來的?
楊玲:大行業選好之后,對應幾個子行業,當景氣度趨勢來了,選擇最受益于驅動因素的子行業,然后選擇子行業中的龍頭股,比如行業中排名前三、估值基本合理的公司。估值太高要從股票池中剔除。
《紅周刊》:星石董事長江暉曾表述過一個投資方法,按宏觀-中觀-微觀這樣的邏輯,而您指出是從行業入手,向上推導出宏觀趨勢,向下推導出個股組合,你們的投資邏輯有所改變?
楊玲:只是表述不同而已,本質都是從行業入手,向上推演宏觀趨勢時,我們也用宏觀指標輔助做判斷,進行糾偏,因為宏觀指標有一個弱點,即滯后性,另外體現不出結構性的特點。而從行業入手,一是可以相對超前一點預判,二是結構的特征比較明確。
用風險預算的方式控制回撤風險
《紅周刊》:低風險是絕對回報的最大特點,是通過哪些手段來達到控制最大回撤的?
楊玲:我們用策略的方式來控制回撤,而不是用對沖工具。最早趨勢選時是將市場看成一個整體,這時投資略微偏右側,回撤概率比較小。這是用比較偏保守的方式去操作,好處是回避掉大的波動,壞處就是有可能錯過一些機會。
《紅周刊》:那有沒有一些必要的紀律手段,比如止損等?
楊玲:事后止損效果不是很好,我們使用的是風險預算。比如任意連續六個月最大的下行目標控制在10%以內,倒算回去,如果預計所選擇的成長股最大回撤在20%左右,即購買時倉位只能是三成了,這樣最大的風險就是6%。即使我們看錯了,由于倉位控制,下行也基本能控制住,所以是按事先的風險預算來控制,而不是用事后砍倉的方式。
《紅周刊》:絕對回報最大的優勢是低風險,但是在高收益方面稍微平庸一些,這方面策略上是否有應對?
楊玲:我們之所以將一個整體劃分為六大類板塊,就是為了提高收益。比如今年一季度,按以前操作方式可能就是空倉,因為六個板塊評測的結果只有兩個景氣度趨勢是好的,但是經過方法調整之后,一季度也可以操作了。這樣的機會一年抓住兩三個,全年的收益也是不錯的。原來的方法風控是沒有問題的,研究手段沒變,但是結構發生改變了,主要是為了抓住更多結構性機會。
明后兩年出現牛市的概率較大
《紅周刊》:你們目前的倉位如何?看好未來市場嗎?
楊玲:絕對回報和相對回報做法不一樣,相對回報評估跌不到哪里了,就會買一點作為底倉放在那里,絕對回報還要評估能否上漲。
首先,周期股景氣度趨勢不好,估值是比較低,但我們評估其短期漲的概率很小。目前景氣度趨勢比較好的兩個板塊是成長股,受經濟增速回落的影響比較小,但是估值太高了;其次,從長期來看,成長股板塊的供給要有一個暴增過程。短期來看,這兩大類機會都不是很大,所以我們目前的倉位是較輕的。
《紅周刊》:但我看您博客上指出“明后兩年出現牛市的概率較大”,這是基于怎樣的判斷?
楊玲:我們有一個長周期的跟蹤,2007年到2013年是一個下行周期,現在慢慢在經歷一個底部的反轉,我們判斷或將進入上行周期,但是這個反轉相對比較緩慢,反轉之后應該也是一個相對稱的牛市,不僅是指數上的牛市,而且結構性的機會將顯著大于指數的機會。這是我們內部一個研究結果。
《紅周刊》:一般五年就是一個牛熊周期,為什么目前經歷的下行周期這么長?
楊玲:一個是遭遇了股權分置改革,即流通股的規模一下擴充了十倍,解禁股不斷增加,消化期自然比較長;二是正好遭遇經濟結構的轉型,高增速要回落到中等增速,這對上市公司的業績有影響。兩個因素的疊加使得這個周期比一般周期長得多,但是我們判斷好時點不遠了。
《紅周刊》:選擇兩年左右的時點也是周期上的原因?
楊玲:對,剛才提到兩個制約因素,第一個因素中解禁高峰已過,新股短期有沖擊,特別是對部分高估值的個股,但對整體來說沖擊不是很大;二是經濟增速回落和轉型預期實際上在過去兩三年都已經反映,基于現在改革推進的力度,明后兩年應該緩慢體現部分改革的成果,所以長周期反轉點差不多在兩年內。
《紅周刊》:市場還是有不少擔憂的聲音,經濟轉型下的三駕馬車跑不快,貨幣政策全面放松不太可能等等。
楊玲:投資看預期,現在大家等哪個點呢,其實也不是估值不夠低,整體估值已經夠低了,大家在等最壞的時刻到來,最壞的時刻來臨了,牛市就開始了。
美國也是一樣的。實際上美股這兩年都是走牛的,但是美國經濟卻趴在地上,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了。最差的時候到來了,實際上股市已經開始啟動了。我們也是一樣的,大家擔心的壞賬率爆發、資產泡沫破裂、熱錢外流……這些問題都還沒發生呢,等到風險開始爆出,那個時候再放貨幣刺激經濟,錢會流入股市中。樓市上行周期很長,下行周期也不會一蹴而就,那時放出的貨幣從大類資產來看,自然要流入到股市洼地中。
不是經濟復蘇,股市才會啟動,不是的!股市看到的是未來兩三年,現在我們認為,不管是“爆掉”來度過,還是軟著陸,只要最壞的時刻呈現在投資者面前,這就是牛市的開端。
《紅周刊》:現在倉位比較低,也是在等這個時刻?
楊玲:原來的模型是一個整體,就是在等這樣的時刻,但是現在比如今年一季度也會操作,現在來看今年“爆掉”的幾率也不是很大。
TMT和消費、醫藥未來機會多
《紅周刊》:中觀行業上,按照模型,哪些行業未來是重點關注的?
楊玲:成長股。現在我們成長股倉位占比也就在20%~30%,但是在我們的模型板塊劃分上占比50%,從長遠來看,我們覺得成長股的機會將顯著大于整體機會。
《紅周刊》:不少人詬病大部分成長股都是偽成長,真正的成長股不多。哪些細分子行業能夠超級繁榮?
楊玲:有一條主線可以關注,兩類人群消費需求在不斷增加,即中低端收入者和老齡化人口。白領的收入倍增還看不到,但是中低端勞動者的收入倍增是可以看到的,這些人會爆發新增的消費需求,這就是機會所在。大家都看到了TMT長期的景氣度趨勢已經開始,另外就是一些大眾消費品、醫藥等。
樓市調整和無風險利率降低利好股市
《紅周刊》:最近,房地產行業風聲鶴唳,您的看法是怎樣的?
楊玲:對于樓市,整體暴漲的概率較小了。以前樓市暴漲是因為貨幣放出來很多被樓市吸收,但是未來經濟增速回落,投資拉動難以為繼,投資占經濟的比重已經較高,樓市暴漲從經濟基本面上也不支持;第二是假如整體樓市不再暴漲,其投資屬性就會慢慢消失,買來出租還沒活期存款合適,樓市只有超過固定收益產品的漲幅,作為投資方式才合適。現在樓市供給也在不斷上升,從長期來看,應該是一個緩慢回落的過程。
未來資產配置中,投資性房產是低配,但對于地產股票,龍頭股未來還是可以考慮的。這個行業不會消失,只是過剩要回歸正常,有可能是破產兼并,龍頭的市場份額正好加大了。
《紅周刊》:這也是您前期的判斷“未來資金將從投資性房產上回到股票型產品上來”的原因?
楊玲:房價向上的周期較長且頑固,但是一旦進入到回調周期,消化時間也會很長。最壞時刻到來的時候,刺激經濟是大概率,就像美國的QE,這時候錢自然進入一個低位資產。目前股票在各類資產占比中處于歷史低位,預期會出現一個資產配置的調整。
《紅周刊》:按照經驗,任何一個牛市都和無風險利率和貨幣政策相關,這方面您如何看待?
楊玲:現在債務率相對比較高,資產泡沫還是繃著,尤其是長期債務規模比較大,貨幣政策短期來看很難有大的空間,相對應的無風險利率短期很難快速降下來,但是現在比之前也降下來一些,中性偏松。當然,還有一些特殊的問題是非標資產,剛性兌付還沒有被打破,大家認為的無風險利率還在高位。
長期來看,我認為剛性兌付一定是要破掉的;二是債務鏈不管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著陸之后貨幣政策大幅寬松的時點就可以到來了,因為這時刺激經濟不會引發惡性通脹,這也是我們剛才討論的時點。但今年還看不到,短期也就是中性偏空。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上一篇:歐央行寬松超預期,中國受影響有限
下一篇:中國式絕對回報,路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