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市場上很多言論將金融數據不及預期和疫情影響下經濟偏弱的事實結合來看認為國內經濟處于“躺平”狀態,但隨著疫情在可控狀態下穩步平息,我們認為從全年看最糟糕的時刻正在過去,后續經濟和“寬信用”都將延續中長期向好的趨勢。
對于資本市場而言,4月份數據偏弱是預期之內的,前期市場大幅調整大概率已經將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進行合理定價。向后看,全國層面疫情修復的確定性極高,隨著高頻數據確認經濟中期向好趨勢,股市信心持續恢復的背景下,A股可能并無“近憂”。
具體來看:
工業生產主要受疫情和交通物流受阻的影響,出現階段性下滑。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9%,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長三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4.1%。
投資端依舊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其中制造業投資仍有較強的韌性。
基建方面,雖然疫情影響施工進程,但中央財經委第十一次會議將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要議題,預計各部門基建協作配合度將有所提高,后續基建投資落地速度有望加快。
制造業方面,3年復合增速較3月小幅上升至4.41%,顯示較強韌性,后續仍有望持續。
房地產方面,商品房銷售同比跌幅擴大,房地產開發投資也繼續下滑,但在疫情好轉、因城施策政策放松、全國房貸利率下降的帶動下,地產銷售的拐點可能已經不遠,今年有望看到地產投資的明顯好轉。
4月份消費的最大特點是非生活必需品銷售和餐飲銷售受疫情影響較為明顯,成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主要拖累。后續隨著疫情收斂、防控措施和居民生活回歸至常態化,消費場景的打開將帶來消費的反彈。例如,上海宣布從5月16日分階段推進復商復市。
具體來看:
社融同比增速回落至10.2%,疫情影響可能是階段性的。
由于4月疫情進一步發酵,疫情防控措施有所加強,部分地區實體經濟處于暫停狀態,導致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出現較大回落,其中人民幣貸款下降最為嚴重,股債融資保持平穩對社融增速形成支撐,表外融資項目仍保持相對低迷狀態。
貸款走弱既有季節性因素,也有疫情暫時性影響的原因。
一方面,4月是貸款小月。由于季度末銀行存在沖業績需求,可能會造成信貸儲備項目被提前消化,通常情況下也會出現環比回落。
另一方面,疫情對企業端和居民端都有一定影響。
企業端,疫情對企業經營預期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導致資本開支意愿下降,反映為中長期貸款出現階段性回落。拋開疫情的暫時性影響因素來看,我們傾向于認為隨著政策的積極布局和推進,企業預期是在逐步穩定的。
目前疫情處于可控范圍內逐步向好的情況,隨著確診病例持續回落、復產復工效果顯現,企業部門融資需求將重回擴張軌道。
居民端,疫情通過影響線下活動壓制了居民接觸型消費和購房消費等需求。4月居民新增貸款再次轉負,其中住房貸款減少605億元,同比少增4022億元,是最大的拖累項。但地產最差的階段也在過去,疫情恢復的大背景下,政策持續落地對居民住房需求釋放有較好的引導。
5月15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將首套房的貸款利率由2019年8月提出的“不低于5年期LPR”調整為了“不低于5年期LPR-20BP”,這是今年以來首次從全國層面對地產政策進行調整,政策意義極強,有助于向微觀預期傳導,也有助于房貸利率進一步下行,對居民購房需求釋放的刺激更大。
貨幣供應相對偏強,顯示政策對經濟的呵護態度依舊明顯。央行加快上繳利潤,財政存款同比少增5367億元,顯示財政靠前支出的特征仍在延續。此外,M0同比增速為近10年來最高值,央行實現現金凈投放,對流動性保持充裕的呵護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