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以來,國內疫情情況和復產復工不斷出現積極變化,市場對經濟的預期也出現了邊際好轉,疫后修復板塊也出現較為明顯的反彈。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前期壓制經濟持續恢復的因素已經明顯改善。
目前國內疫情逐漸平息已經越來越明確。北京連續7天新增病例數明顯下降,上海新增病例數下降至兩位數。在疫情趨于平穩的背景下,復工復產也在積極推進。上海從6月1日起取消企業復產復工審批制度,預計供應鏈修復將有所加快。
同時,政策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可能表現的更加明顯。
一方面,疫情消退后,現有政策落地節奏和效果顯現可能會出現明顯加速。以基建投資為例,2021年4季度以來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不斷加速,由于疫情影響目前基建項目施工進度有所延后,我們認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前期受拖累的進度大概率會很快得到回補,全年基建對國內經濟的支撐可能不會因為二季度局部疫情而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政策穩經濟決心和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上周政策面頻頻釋放暖意:5月23日國常會部署6方面33項措施,5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5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進一步對寬信用進行部署。
5月25日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要求“要確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實施完成,國務院常務會確定的穩經濟一攬子政策5月底前都要出臺實施細則”,進一步顯示政策決心,有助于統一各級領導干部思想和加快政策落地,也明顯的增強了市場對國內經濟的信心。
向后看,如果市場繼續交易復蘇預期,股市中依舊存在著不少的結構性機會。
首先,率先受益于疫情復蘇和復工復產的物流行業和制造業可能會出現更明顯的生產端改善,后續投資機會的挖掘可能需要兼顧生產恢復和需求支撐,需求具有韌性的細分板塊業績修復速度可能超出市場預期。
第二,雖然消費恢復可能略滯后于生產,但疫后消費逐漸出現修復的確定性較大,其中不僅有結構性“補償性消費”修復,還有政策刺激下的消費修復。隨著人員流動逐漸好轉、消費場景約束解除,部分居民可能會進行可選消費行業的“補償性消費”,尤其是線下服務業。
從政策驅動的角度來看,地產政策邊際放松疊加地方發放消費券、汽車下鄉等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出臺,有關領域的居民消費意愿可能出現提升。
站在稍長期的視角來看,現在股市依舊具備了很好的性價比,中長期投資價值凸顯。疫情逐漸好轉是我們切身感受到的,經濟正在走出底部,預計微觀企業盈利也將在2季度探明底部。經濟和企業盈利好轉將支撐國內股市表現,各個板塊都有機會值得挖掘,其中未來長期盈利空間打開的行業是更值得去關注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