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投資方磊:上半年投資機會更為明確
2月21日,星石投資副總經理、高級基金經理、首席策略投資官方磊受邀做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頻道開年大型融媒體節目——《2023兔年投資大趨勢》,就“內外需互換,A股價值回歸”展開分享。
星石投資特整理了部分精彩問答供您參閱。
Q&A
星石投資是我們國家首批陽光私募,也是首批百億證券私募,今天我們特別請到了星石投資的副總經理、高級基金經理、首席策略投資官方磊來到我們的直播間。
大家好,我是星石投資的基金經理方磊,很高興今天晚上能跟大家交流。我是201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生物科學系,一畢業就來到了星石投資。那時候星石是第一批陽光私募,規模可能只有十幾二十億,之后一直在星石工作,從研究員做到了高級基金經理,掌管較大的倉位。我是伴著星石一起成長到現在的,對公司也比較了解。
Q&A
你當時學的是生物科學,為什么畢業會選擇做投資?
雖然以前大家都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但生物科學周期特別長,不確定性很大,可能做了幾十年都沒有得到好的結果,獲得感會比較弱。
另一方面那時候證券行業、基金行業發展得特別好,很多師哥師姐也進入到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很有挑戰性,也需要理工科背景、邏輯分析能力強、愛鉆研、肯吃苦的人,所以就想來試一試,由此進入了這個行業。
Q&A
到今天會覺得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嗎?
現在我覺得這個選擇還是非常正確的,不是說做生物科學不好,而是覺得做投資非常好,自己也比較適合。
Q&A
開年以來整個市場的活躍度非常高,前面多期嘉賓都對今年的市場表示了樂觀,有謹慎樂觀、也有積極樂觀,您對市場的熱情度大概在什么水平?
從市場總體來看,上半年應該是偏積極樂觀的,可作為的空間可能會更大,大家的預期應該是放得更高一些。到下半年可能相對來說沒有上半年那么樂觀,要觀察很多變量的進展情況,根據整個宏觀基本面情況再去做決策。現在來看機會更多是在上半年,應該抓住上半年比較好的時期。
Q&A
您的觀點是目前為止比較不一樣的觀點,支撐的邏輯是什么?比如經濟復蘇的主線,大家可能會覺得預期只會越來越好,跟著經濟增長的這條主線去做,全年的行情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有的嘉賓會覺得上半年偏價值,下半年抓成長。您為什么會覺得機會在上半年?
大家看到的宏觀數據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對后續宏觀的判斷不一樣。我的判斷主要是從宏觀上來看國外國內。從上半年看,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其實都看不到太糟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市場流動性比較好,上半年機會就更大。雖然大家都說美國要進入到衰退了,現在還在加息,但是海外上半年最大利空其實就是加息,而且加息主要的利空已經體現在2022年了,去年美股的下跌幅度比較大。但到今年以后,特別是過了2月,又加了25bp,后續就進入到加息尾聲了。后面3月到5月,無論是加兩次還是加三次,年利率上到5點多或者再高一點點,這已經是不太重要的事情了。加息尾聲是一個確定的事情,在投資中大家都預期的事,其實根本就不可怕,所以這不算是利空。
同時現在有些人看好海外,認為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美聯儲要降息了。但海外降息要看通脹情況,目前通脹絕對值還在6的位置,通脹下降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所以不看好海外的會認為通脹會有韌性,可能很難下降到合理的3或者3以下區間,美聯儲很難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晚些時候去降息。
但是無論美聯儲在下半年降息或者不降息,這都是下半年的事情。在上半年看到的就是整個加息到了尾聲,處于觀察期,無論通脹到時候下得快或者慢,美聯儲都有對應的政策。海外可能在上半年只是震蕩趨勢,從過去的兩個月看,以納斯達克指數為例,整個美聯儲鴿派鷹派有不同反應,有時候會反彈,有時候下跌,但是很難跌破之前的低位置。
從宏觀上看,海外上半年是不用擔心的,也許有人擔心會不會像2008年一樣經濟大衰退,但這都是下半年的事情,在這個點位預測美國會加速衰退或者其他情況都只是主觀臆測,完全沒有數據支撐。即使預測實現,也至少要到三季度后,無論是利好還是利空,對A股形成比較大的影響都要到下半年。
既然上半年海外不會有大的拖累,只需要看A股的情況了。國內經濟是在走復蘇的路線,這其實是全市場的預期,只是差別在經濟上行的斜率到底是多少。如果斜率高,可能是比較強的復蘇;如果斜率不太高,可能是偏低迷的。對應來說有些人覺得斜率高,可能就去搞強周期那些經濟關聯度高的,如果覺得不是特別高,可能搞價值或者其他。
但是復蘇也有一個過程。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當時整個經濟其實已經是下行的趨勢了,從消費看很明顯,社零數據從2019年之前的十幾現在降到了10以下了,所以本身內生的驅動力是不強的。
今年雖然會修復,但是更多是以前砸了一個坑,我們是去還欠賬的,還到一定時候就會發現往上的動力可能不足了,很難到非常高的位置。但這也是要到下半年才能看到的,經濟在上半年會一直回升,回升到一定程度可能會有點乏力。
另外可能市場并沒有太關注的一點是,現在大家認為國內通脹在非常低的位置,但是從日本、越南數據來看,疫情放開以后,通脹上漲到歷史十幾年最高的位置。雖然我們現在價格上漲力度不是特別大,但也存在通脹可能最后比經濟走的速度要更快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也要在下半年才會得到驗證。
整體來看上半年都是一些好的現象,只是到底好多少的問題,也就對應股價漲多少的問題。但是到下半年的時候,一旦壞東西出現了,大家可能預期就會有所調整了。并不是說下半年可能沒機會,只是下半年的不確定性很大。所以盡量在確定的好時期多抓住機會,爭取獲得比較好的收益。
后續根據下半年的具體情況再看,有可能下半年也是好的時期,那么可以繼續加大關注;如果下半年沒有那么好,那么可以稍微控制一點、謹慎一點,相對比上半年花的力氣小一點。這是我跟市場想法并不太一樣的地方。
Q&A
今年春節以來,隨著外資的流入、ChatGPT概念爆火,科技成長股有了一波很不錯的表現,但是最近白馬藍籌也又得到了市場的青睞,您怎么看待市場的風格漂移?從中長期的角度看今年整個市場風格大概會傾向于什么方向?
從年初到現在整個市場走勢還是比較符合預期的,或者說比較符合客觀規律的,海外風險不大,國內經濟呈現復蘇趨勢,整個市場還是不錯的,同時流動性非常寬裕,貨幣非常多,按照一般規律來說,貨幣多的時候,整個市場還是比較活躍的。
年初以來各種題材都比較火,交易額也有所放大,但是切換的比較多,早些時候先漲了出行鏈的消費,漲完一段時間就不漲了,出現小幅的下調,后面又漲了科技股,這類題材股在流動性比較寬松的時候會比較好。現在又轉到了價值股,周期股,像煤炭有色鋼鐵這樣的行業。這還是很符合市場特征的,市場認為有機會,但是經濟復蘇斜率沒有特別陡,大家并不認為經濟會走得特別強,所以會來回地去選美。
之前出行鏈漲了一些,漲了百分之二三十以后,估值好像合理了,合理后大家又得進一步觀察,這時候就沒有更多資金,大家又轉到了科技股,海外美聯儲通脹已經開始下行了,覺得后續通脹下行趨勢會比較好,估值的壓力又會減小,所以又去選了一些科技股,包括到現在煤炭、有色鋼鐵也是這樣的,大家看到整個地產數據開始轉好了,可能基本面有所改善。
總的來說今年主要漲的是業績方面的預期,無論是前面的消費股還是科技股,甚至是純周期股。像今天煤炭領漲,也是因為大家覺得煤價觸底要開始反彈了,發電量變好了,煤價可能要往上走,整個煤炭企業的價業績會變好了。
但是由于業績彈性可能沒有那么大,除非是一個超強的周期,像2007年的時候業績會持續往上走,而現在不是一個超強的周期,反彈一段時間估值到了合適的位置,就得往后去觀察持續性,所以導致了市場來回的切換,整個風格的變化比較大。
現在看來,至少上半年市場中樞總體上還會往上走。
Q&A
在今年市場風格切換快的情況下,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該怎么提高投資上的確定性?
在今年這樣的市場,普通投資者根據市場來回切換,難度是比較大的。投資像一場戰役,幾年期的投資是一場非常大的戰役。首先在高維度、大層面上要是有一個戰略,每個戰役有一場一場戰爭,打每一場的時候都要有特定的戰術。
很多人都推崇巴菲特,他有一個經典的名言“模糊的正確勝于精準的錯誤”。這句話如果光從字面上理解其實是一句廢話,正確肯定比錯誤是好的,但實際上他想說的是,模糊有時候是要好于精確的。有時候做投資也是這樣的,股價兌現是預期差帶來的,但是在剛開始投資的時候,是沒法精確掌握預期差的。
所以我們更多只是能掌握模糊的概念,像我們就認為今年是一個偏向上的市場,再細一點上半年可能更好,這樣就足夠了。
下面要做的就是戰術層面,這對普通的散戶投資者來說難度比較大,戰術層面相對來說是短期的,對于行業、個股,要比較緊密的跟蹤,要來回去切換的難度比較大。即使像我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比如像今天煤炭股上漲了,我們也很難抓到它,因為它可能是因為昨天發電量數據變好了,部分投資者就殺進去了。所以建議散戶投資者還是要抓住擅長的行業,或者對這個行業有事先比較深入的了解,這樣對于中期的變化才能有自己的判斷。
比如我們投資剛上市的新股,如果事先不去做研究是沒辦法進行投資的。如果在上市前做了仔細的研究,對估值進行了長期計算,才能進行投資的。
個人投資者不要想著煤炭要做,科技也要做,什么都要做。今年主要看的是復蘇,復蘇一個是看需求,另外一個是看需求里量價的變化,比如看航空,在它有比較好的向上驅動時去投資可能確定性更高,或者往下回調到了一個估值比較合適的位置時候介入可能會比較好。
同時科技股也是一樣的,像比較火的新能源、半導體行業也是一樣,每個行業都要找出關注點,事先做基礎研究,有一個大的判斷,然后根據這個點去做投資。從類別上來說,不要來回去切換,難度很大。
Q&A
像2022年的A股市場今年的風格切換可能會很頻繁,那么擇時到底重不重要?
關于擇時,我在此分享幾個業內比較公認的常識。
第一,系統性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在大幅下跌前提早減倉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另外從宏觀來看,持續投資要保持倉位較高才能獲得較高年化回報。
但大家也會擇時,畢竟基金是一種產品,要考慮下行風險,考慮持有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私募公司要考慮產品預警線,考慮產品的生存問題。所以擇時特別是宏觀層面的擇時,主要是控制下行風險的,通過宏觀層面的擇時去實現更高的回報率幾乎是做不到的。
我們做擇時實際上是犧牲了一定的潛在收益率,但是因為要考慮諸多因素,在不確定的時候可能會把倉位下降一點,來保證持有人的感受。
我們做擇時更多是從個股層面、行業層面,在A股市場買股票是為了賺資本利得的收益,需要考慮什么時候買股票、什么時候賣股票,所以我們有時候會做行業輪動。個人投資者都知道高位買股票肯定要虧錢,低位買股票大概率會賺錢,而在什么樣的低位可以買,什么樣的高位應該去賣,這是我們日常研究主要做的。
成長股比較通用的是PEG估值法,PEG估值法只是一個定量的估值法,PEG一倍到兩倍是合理的,但很多時候股票的PEG會漲到很高的位置,可能達到了3倍4倍還在往上漲。
以前我們認為成長股票50-60倍就已經是比較高的位置了,但是在2020年的時候漲到了100倍甚至200倍,這需要整個市場的各種因素去修正,比如市場的流動性情況、宏觀的各種因素。
我們是有底線的,像去年我們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估值高到一定程度就不適合繼續投資了。像我個人的底線是成長股無論再好,如果透支了2-3年的業績,2-3年后的估值都已經偏高估,就已經不適合投資了。因為持股這種股票很有可能未來2-3年不漲反跌,而且還有牛熊轉換的周期,估值波動可能非常大,所以我們做擇時主要是考慮到產品的安全性問題。
如果一只股票漲到比較高的位置了,它上漲概率就小于下跌的概率。整個市場五六千只股票,我們可以找到另一個好股票去替代它,用估值還比較便宜,上漲空間比較大的股票去做接力。
而有些深度價值投資者,可能會一只股票持有10年漲10倍,但無論哪種投資者,投資都有成功率的問題,沒有人是百分之百成功的,如果成功率在70%-80%就已經很高了。假設持有一只股票10年的成功率在70%-80%,如果運氣不好正好是那20%-30%,那么這10年的收益率就非常差了;但如果10年持有二三十只股票,每一段的成功率都是70%-80%,最后總能拿到70%-80%的收益率。像這樣連續去做,可能10年獲得7-8倍收益,但穩定性提高了,更利于有研究能力的機構往復去做。
Q&A
在你們的投資方法論中,宏觀、中觀還有個股,更看重哪個維度的指標?
如果從純投資來看,無論什么組合最終都是一個個股票構成的。我們自下而上的行業研究和公司研究占更大的比例,這樣可以相對準確地獲取收益。
宏觀上會有一個模糊的判斷,整體宏觀情況可能是偏好或者偏差,對宏觀里消費科技周期這三大類別大概有個排序,像今年消費可能好一點,后面是科技、周期,但這些最終還是通過一個個股票去實現的。
像2020年后期流動性寬松,經濟還比較差,從宏觀上看科技股比較好,但是那個時候科技股估值已經很高了,很難選出科技股的股票了,但那個時候很多周期股、消費股有成長性,估值也比較低,所以那時候我們自下而上能選了那樣的股票,也能構成一個好組合。
總的來看,選股占更大的比例,宏觀是作為投資背景的參考,大方向不能指導我們具體去買哪些股票,買股票需要我們扎實的一步步去研究跟蹤。
Q&A
具備什么樣特征和指標的企業是你們更偏愛的?
結合這些年整體的研究投資經歷來看,我們更偏向于成長股,因為成長會帶來最大的收益,我們說的成長股不是狹義概念,是包括全市場的,包括周期股里來自產能擴張的成長,雖然它的價格是周期的屬性,但是產能擴張是成長的屬性,還包括消費和其他類別,甚至金融里也能找到成長股。
從細分公司角度來說,我們其實沒有太大的偏好,因為我們的研究覆蓋了所有行業,在日常研究中我們是把所有的公司都拿到同一個維度去比較,比如一個銀行甚至可以跟一個新能源汽車去比較股票的性價比,通過同樣的投資語言,把他們拉到同一平面上來比較,選擇我們認為性價比更好的股票去投資。
Q&A
從中觀層面看2-3年的維度,中國的哪些產業更加具有優勢和可長期投資的價值?
一方面是卡脖子的行業,這些行業的特點是現在基數很低,進口替代空間特別大,但需要很長時間投入發展,周期并不確定,可能是個高賠率行業,在這個行業里它的勝率確定性不是特別高,或者勝率需要比較長的周期去實現。
有些行業還沒有找到突圍的方法,就可以先等一等,我們不是深度價值投資,更希望在好的趨勢比較明確的時候去投資。
另外從比較長的維度來看,消費類有持續的投資機會。消費分為大眾消費、普通消費,和消費升級、中高端消費,中高端消費在未來幾年彈性更大,現在積累了非常多的超額儲蓄,但實際上這些超額儲蓄并不是中低收入人群儲蓄的,過去三年靠勞動或者服務業的人群收入是下降的,超額儲蓄更多是中高收入人群的。
對中低收入人群來說,需要經濟正式起來,各個政策驅動經濟滾動起來就業,收入提升后去消費,他們的消費更多是傾向于大眾消費。對于中高收入人群,一方面主要的消費渠道、消費方式比如地產,受到一定限制,特別連期房都有壓力,所以現在大家有大把的超額儲蓄是放在那里,未來幾年會在中高消費里慢慢釋放出來。
在消費行業里,未來幾年中高消費、消費升級這個方向應該是非常好的機會。另外結合今年市場來看,下半年不確定性比較大,而需求確定的非周期行業機會非常大,比如醫藥行業、軍工行業等。即使在下半年整個市場波動,還是能找到比較多機會的。
Q&A
有哪些大家一致預期比較好,但是你們可能會謹慎樂觀看待的方向?
現在最火的計算機、人工智能AI這類方向,市場已經跑得比較高了,但我們認為它需要比較長的周期,一方面從整個市場的標的來看,它的關聯度比較低,很難成長為非常大的公司。
另外中國以后應該會有自己的人工智能,自己的ChatGpt,但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從整個ChatGpt的機理來看,它是通過大量的數據訓練而成,這就需要我們的頭部企業大量訓練,這個周期是非常長的。
的確它會帶來像人工數據標簽等其他行業的爆發,但是這需要比較長的周期,但是現在來看的話可能會明顯低于預期。像元宇宙也是如此,包括新能源在早些時候也是一樣,直到近幾年新能源的銷量才發生大幅抬升。往往一個新的長期比較好的方向,第一波會有偏概念的炒作,但是實際落到產業層面還需要比較長的周期。
短期炒作過后可能要沉寂非常長的時間,這個時間正好我們可以去研究跟蹤,慢慢熱潮退下來以后,它進入到真正可以價值投資的時期,那時候可以去選。比如醫藥行業去年一路下跌,那時候我們就開始研究發現政策轉向了。
太熱的時候去參與,只靠宏觀的大方向去投資,它的勝率和收益兌現的時間都是很不確定的。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都比較難,對個人投資者來說危險性就更大了。
影響醫藥的主要是政策,整個醫藥長期需求提升是沒問題的,這種可以叫作需求持續景氣行業,我們是保持持續關注的,像之前我們關注政策變量,因為政策是行業的領先指標,醫藥行業發生領先指標的拐點是在去年上半年,創新藥的政策發生了比較大改變,當時提出創新藥要減少重復制造了,有些me too的產品不讓繼續注冊了,那個時候就已經看到了政策的反轉跡象。后續又有各種文件重提創新的重要性,我們認為行業的領先指標其實已經反轉了,雖然實際上領先指標對應到整個行業的基本面還要有非常長的時間。
但是投資是投預期,往往基本面兌現的時候,就已經包含在股價里了,估值可能已經合適甚至高估了,那個時候再投資就不合適了。
很多人都想找領先指標,實際上就是為了提早發現行業的拐點,像我們通過深度研究,持續跟蹤,一般會先于整個基本面的底部去投資的。
不同市場表現是不一樣的,像比較好的市場,市場預期比較早,有些行業是預期的預期,可能會在還沒見底之前大家就預期了預期要見底,業績要提升,它就先漲了。但是像有些比較傳統的行業,即使看到業績出來了,一個季度業績還不能讓人相信是反轉,要看兩個季度三個季度的情況,不同行業是不一樣的。
通常我們會偏左側,因為如果之前就覺得這個價格可以買,它再下跌10%甚至20%,就比以前更便宜了,收益空間更大,如果確認原來的研究沒問題,我們會進一步加倉。最終實現好的投資收益。肯定是跌的時候敢買,漲的時候不盲目追漲而要敢賣。
我們賣的也會相對早一點,市場常常會跌過,也會漲過,有很多盲目樂觀的人可能研究沒有那么深入,不知道價格貴,就去跟風。如果我們覺得價格兌現了,或者通過研究知道那個位置透支了2-3年,甚至透支4-5年以后的錢,我們是掙不到了,我們會把它賣掉,選其他符合我們投資框架、高性價比的股票接力,長期下來整個復合收益也能取得比較好的結果。
Q&A
下跌10% 、20%可以忍受,再下跌更多還能忍受嗎?你們有止損的紀律嗎?
我們沒有強行止損的紀律,像我每天早晨會先審視自己的持倉,重新審視這個股價我會不會買?如果這個股價我還買,我就很堅定的繼續持有它,如果這個股價我有疑慮,就要考慮是不是兌現得差不多了。
其實下跌20、30%不算特別嚴重的事情,我們曾經有一個特別重倉的股票下跌了很久,連續吃了5個跌停板。當時壓力特別大,晚上都睡不著。但還是要從投資上去考慮,已經跌到這個位置如果任性賣掉,下跌就完全不可挽回了。那個時候我們重新思考它的基本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重新估值和現在的股價是否匹配,最終發現它下跌到這個位置已經充分體現了利空,沒必要再去殺跌了,如果不考慮前面已經下跌了百分之五六十,這個時點會去買這個股票,所以我們自然不應該去減倉,反而應該加倉。最終這只股票后來漲了好幾倍,回到了我們前面預期的位置。
我們有一套比較嚴格的投資和分析的紀律,不會因為漲了就覺得它好,而是漲了以后分析是不是漲的合理,或者漲的位置是不是到了合理或者偏高的位置。不是跌了就覺得它不好,市場很多時候是會錯判的,這反而就是我們的機會,像價值投資通常就是以低于價值的價格去買入,市場并不總是對的,常常會高估或者低估,價值投資者賺的就是他低估時買入,高估時賣出賺的錢,賺著整個市場判斷錯誤的錢。關鍵是要冷靜分析,不要跌了就放棄。
經過那么多年磨礪,我們其實各種情況都是遇到過,在后續再碰到各種情況也都是有經驗可循的了。
Q&A
星石采用多基金經理團隊制的投研模式,投資決策是要大家一塊來決定的嗎?
并不是,我們現在是6名基金經理共管一個策略組合,每個人分一定倉位并且獨立決策。這跟FOF或者其他投資組合還是有非常大不同,我更愿意說我們的多基金經理團隊制是一個系統。
雖然市場上有非常優秀的單個明星基金經理,但是因為其風格特別明顯,市場的風格不會總是跟一個人契合。另外,成為優秀的基金經理不僅需要經歷牛熊,甚至兩輪牛熊十多年的投資經驗,那么年齡一般是30、35歲往上甚至40多歲,學習能力未來可能會有所下降,對個人要求是非常高的。
多基金經理團隊制這樣一個系統,它是非常年輕且可以持續迭代的。只要選擇合適的人放在這個系統里,讓系統能夠持續保持運作。
另外進入系統里的人員必須滿足相應的準入條件,比如有長期優秀的投資能力,這樣整個系統就能保持穩定的運作,實現好的投資目標。同時理論上基金經理可以是無窮的,可以持續保持年輕化。雖然我們現在是6個基金經理,但未來我們可以加入優秀的基金經理,相比(單人模式)來說更穩定。
對每個要進入這個系統的人來說也很難。從研究員做起到管較大倉位的基金經理,要通過層層考驗。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要持續通過每年的考核,而不只是一年的考核。考核會制定一個高的投資收益比標準,漲的比指數多,跌的比指數少,這樣長時間往復下來更可能取得比較好的一個投資業績。
為什么我們說這個系統能實現最終的投資目標,是因為系統里的成員經過多年的考核放進來,長期進化、提升、業績更好的人,管的倉位也就更多,內部有一個資源重新調配機制,有助于長期收益能力進一步提升。
整個系統有點像人工智能機器人世界的三個定律:第一是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第二是要聽從人類的指揮;第三就是在遵守前兩條的前提下保護自己。我們的整個系統也有三個定律,第一要合法合規的運作;第二要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努力實現較好的收益;第三就是在前兩條的基礎上,盡可能實現更高的收益。
總體來說,我們建成這樣的一個系統對公司的長期發展應該是非常有利。只是系統里面的個人需要不斷的努力和進化,盡量取得長期好的業績,獲得更多的管理份額。
Q&A
過往的業績是不是足以證明這個系統能夠很好的運轉,獲得更穩定的投資業績了?
公司從2007年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幾年,最早只有創始人江總一個基金經理,整個系統都是他個人在管,但到現在我們6個基金經理共同在管。從復合回報來看,比如前面7年江總管的比較多的時期的復合回報,和后面江總份額下降后的時期的復合回報差不多。這足以說明一方面我們的系統是比較穩定的,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這些年輕的基金經理跟江總比起來也不差,我們也能實現整個系統要求的業績目標。
Q&A
請您推薦一本書。
我比較推薦我啟蒙的書——《聰明的投資者》,早期我從那本書了解了很多,許多內容放到現在也都非常有效。雖然有很多流派很多方法,但股票無非還是要以比較低的價格買,高的價格賣,而且要持續跟蹤,這樣去做投資才可能取到比較穩定的回報。我覺得大家啟蒙的時候都應該看一看這本書。
END
風險提示
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于公開渠道,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